学院要闻

学院要闻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中国发展观察 | 新时期持续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思考
发布日期:2025-04-14访问次数:

2025年“三农”工作怎么干——解读中央一号文件(一)

长期以来,党中央始终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当前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的背景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继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之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在2024年粮食产量历史性突破1.4万亿斤大关的背景下,党中央仍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不仅凸显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更体现了党中央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深刻洞察和长远谋划。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必要性

近年来,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屡创佳绩,但面对消费升级、资源约束、气候变化、国际环境不确定等诸多挑战,持续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当前需求,更是未雨绸缪,确保长远发展。一是需求侧的人口基数与消费升级压力。我国人口虽然已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但人口基数庞大,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粮食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尤其是对肉蛋奶等高附加值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将间接推动粮食消费的增加。因此,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粮食供需将保持紧平衡状态。二是供给侧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尽管我国始终坚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并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但城市化、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的问题仍然存在,补充耕地质量普遍偏低。与此同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频发,如违规建房或改种经济作物等。此外,耕地的过度利用还引发了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持续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三是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的长期威胁。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洪涝等灾害增多,对粮食生产构成直接威胁。例如,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2023年华北暴雨、2023年南方洪涝灾害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粮食减产。因此,在增强抗灾能力的同时,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维持在较高水平,对应对自然风险来说十分必要。四是国际粮食市场的战略博弈风险。尽管国际市场能够发挥一定的调剂作用,但受地缘政治、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粮食作为战略性基础物资,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将放大系统性风险,特别是在近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浪潮中,风险或将持续放大。例如,2022年印度尼西亚实施阶段性棕榈油出口禁令,引发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豆油价格单日暴涨,作为全球最大的棕榈油进口国,我国相关下游产业成本压力陡增。与此同时,全球丰产与区域饥荒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这种“总量充裕”与“流通受阻”并存的悖论,凸显单纯依赖进口调剂的风险。

因此,持续增强国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一旦国际形势出现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许多国家都会立即收紧“粮袋子”,甚至将粮食作为战略博弈的工具。粮食的多与少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则是战略问题。此外,粮食生产一旦放松,产量就可能迅速下滑,很难恢复。因此,必须将粮食生产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地落实。

深刻把握中央一号文件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出的要求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下简称文件)对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这些要求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与行动体系,体现了党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既注重当前的生产稳定,又着眼未来的产能提升。文件建立了“稳当前”与“谋长远”的协同框架。在保障当前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的同时,强调要为未来产能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在稳定当前生产方面,通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单产和品质等措施,确保当前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丰产。同时,做好生猪等畜牧业的产能监测和调控,确保平稳发展。在提升未来产能方面,文件提出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的集成推广力度,加力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等,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未来的产能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既强调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又突出科技支撑和装备升级。文件突破传统要素投入模式,构建了“耕地—科技—装备”三位一体升级体系。其中,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严格耕地总量管控的基础上,文件提出了耕地保护2.0模式,要求完善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和验收标准,持续整治破坏耕地违法行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旨在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为粮食生产提供稳定的土地基础。在科技支撑和装备升级方面,文件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瞄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等。这些措施通过科技创新和装备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在增强供给保障能力的同时,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进程。

三是既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又加强贸易协调和市场监管。文件提出了“政策托底+市场调节+风险防控”的复合型治理机制。提出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等,旨在通过政策扶持,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此外,在国际贸易环境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农产品贸易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日益加大。文件要求综合施策推动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严厉打击农产品走私等违法行为,加强口岸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等,旨在通过加强贸易协调和市场监管,维护国内市场正常秩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

四是既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又倡导节约长效机制。文件提出了推动食物供给体系从“平面保障”向“立体安全”转型的具体路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文件提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建设海上牧场,丰富“森林粮库”等,旨在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食物需求。在丰富食物供给来源的同时,文件强调扎实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提倡健康饮食等,旨在通过建立倡导节约的长效机制,提高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减少食物浪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关于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建议

一是夯实生产根基,构建“耕地—科技—设施”三位一体保障体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守耕地红线,确保全国耕地总量不低于18亿亩。通过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规模种粮动态补贴等政策激励机制,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种粮面积稳定。同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潜力;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夯实耕地基础地力,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坚实保障。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协同攻关种业振兴、生物育种产业化等关键技术,以科技支撑粮食单产和品质提升。积极推广智能农机装备、精准农业技术等涉及到的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新技术、新品种迅速惠及田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大水利工程投入,完善灌溉体系,保障农田旱涝保收;加强农业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减少粮食产后损耗,推广节粮减损技术,提高粮食储存和运输效率。

二是用好支持政策,建立“收益保障—利益补偿—风险防控”的激励机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确保农民种粮收益稳定。应根据市场供需和生产成本变化,适时调整最低收购价,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其扩大粮食生产规模,提高粮食产量。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主产区有充足财力投入粮食生产,通过政策倾斜和优先支持,鼓励主产区稳定粮食生产。中央应统筹建立健全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销对接和利益共享,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推动两区合作与交流。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降低农民生产风险和经济损失。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产品,满足农民多元化保险需求,加强监管和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农业保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强化协调联动,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加强部门之间协作。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财政、科技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通过信息共享与协作,提升政策制定与执行效率。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导金融资源向粮食生产倾斜,通过政策扶持和服务创新,为粮食生产提供充足的资金与金融服务。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与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交流,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水平与效益。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与教育引导,提升其科技素质与生产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粮食贸易和生产协调机制建设,确保我国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和供应稳定。同时,加强对国际粮食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工作,防范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冲击。

四是深化开源节流,推进“供给拓展—损耗控制”双向突破。拓展食物来源渠道。践行大食物观,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除传统粮食作物外,重视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多元化食物的生产供应。加强非耕地资源(如盐碱地、滩涂地)的开发利用,通过科技创新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减少粮食损耗浪费。加强粮食产后减损工作,完善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等环节的管理措施。通过推广节粮减损技术和设备应用,减少粮食在产后环节的损耗和浪费。加强消费环节引导教育,提高消费者节约环保意识,倡导“光盘行动”等文明用餐行为,减少消费环节的食物浪费。

作者单位:伟德BETVLCTOR1946始于英国;伟德BETVLCTOR1946始于英国数字农业研究院

审核:李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