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导师 思想汇报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红色导师 思想汇报 > 正文
【红色导师·思想汇报㉛】传习耕读精神,绘就青春亮色
发布日期:2024-12-12访问次数:

思想汇报:伟德BETVLCTOR1946始于英国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耕读办学传统,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读”致“知”、以“耕”促“行”,着力构建新时代耕读教育体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新型农林人才。而我作为一名农林类高校的学子,自入校以来,在学校的耕读教育中如一粒种子般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着。

发芽:需破土而出的勇气

记得刚踏入华农校园时,“耕读教育”这个词语便如同一粒种子播撒在我的心里。这一充满泥土气息的理念,承载着中华民族以农立国、以耕读传家的深厚传统,更在华农被赋予了独特内涵。为了弄清楚耕读的意义,我积极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各类耕读实践活动,上好属于我的耕读“第一课”:我走进茶园,去了解一片片茶叶背后蕴藏的科学奥秘;我参观花卉基地,去体悟科研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我探寻了华红橘一号、华柑二号等柑橘特色品种,深刻感受农业科技创新对于乡村振兴的强大推动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耕读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深入田野的实践。它让我明白,只有扎根土地,才能真正理解农业的重要性,这也是华农青年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扎根:需久久为功的毅力

2023年十月,我有幸成为学校第一批赴襄阳书院开展耕读实践的学生,来到了革命老区襄阳黄龙镇丁湾村。丁湾村在驻村干部孙智芝的带领下,围绕冬桃产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冬桃连片种植和系列产品深加工,流转土地六百余亩,实现了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更让这片革命老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孙智芝放弃在武汉的工作,致力于为老百姓们服务,打造新时代美丽宜居乡村。在建设过程中,丁湾村秉持生态发展理念,既不砍树也不填塘,还在“污水沟”上建设“醉美桃花坞”。如今,丁湾村村民过上了“走水泥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节能灯、跳广场舞”的宜居生活。孙智芝激情澎湃地讲述丁湾村发展规划的身影,让我看到了无数基层党员干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决心,这正是耕读精神的最生动体现。

生长:需阳光雨露的滋润

在襄阳,我还亲身参与了油菜种植过程,这一经历成为我体会耕读精神的重要转折。起初,作为一名北方人,我只是觉得种植油菜新奇有趣,然而当我看到曾经手中那一粒粒小小的种子已经长成眼前生机勃勃的油菜花时,我的内心受到了震撼。从翻土、播种到灌溉、施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阳光雨露的呵护与滋养,也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了耕读精神的内涵。我们自身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劳动中体会生活、在服务中感悟责任,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知识与土地深情对话的方式。而耕读教育的作用恰恰就是当一棵棵“小树苗”长歪的时候将其扶正,耐心陪伴,助力他们打好基础、扎牢根基。只有脚踏实地、勤劳耕耘,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报春:需饮水思源的奉献

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田野,一堂堂生动的耕读教育课程,一项项瞩目的科技成果,背后是无数华农人心血与汗水的付出。伟德BETVLCTOR1946始于英国始终坚持强化价值引领,传承“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一手拿书本,一手拿锄头”“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等耕读精神,将耕读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批批华农人赓续奋斗,在科研中发扬耕读精神,奋力绘就学科发展新图景,助力乡村振兴,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祖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进入大二,我主动担任班级班长、学生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积极参加微党课大赛、暑期“华中三省”大调研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成为“支点”,带动身边更多人。我深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强农兴农的历史使命,应将耕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粒向上生长的种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红色导师点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初心使命和立身之本。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后,伟德BETVLCTOR1946始于英国以耕读教育赋能“新农人”培养,刘乐纯同学以强化“三农”情怀为核心,上理论之山,下实践之乡,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发扬耕读精神,在“发芽”与“扎根”中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在“生长”与“报春”中锤炼“强农兴农”本领,以青春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一抹亮色。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汇报人:刘乐纯(伟德BETVLCTOR1946始于英国2022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3班学生)

红色导师:刘笑天(伟德BETVLCTOR1946始于英国农林经济管理系副教授)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