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学术信息

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信息 > 正文
【湖北日报】向“新”而行 重“质”而进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北高质量发展”恳谈会纪略
发布日期:2024-04-30访问次数:

20240430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姝满 通讯员 文嵘 伍静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质生产力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1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湖北发展智库恳谈会2024年第二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北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举行。

何谓新质生产力?湖北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如何?怎样形成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湖北路径?这场发展智库恳谈会汇集省直部门代表、智库专家代表、市州代表、业界代表等各方智慧,立足于为政界、学界、商界共商湖北发展大计搭建有效平台这一功能定位,为湖北向新质生产力要发展新动能、打造新引擎,拓思路、谋对策、提建议。

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外部环境看,一方面,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低迷;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发展动能发生巨大变化。

从内在条件看,传统的发展方式对土地、自然资源的依赖仍然较重,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这对积极抢占和充分利用变革机遇,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日趋紧迫的要求。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能够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我们必须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全面准确地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湖北大学商学院院长程时雄认为,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要义,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最终的落脚点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质态,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在他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新技术,比如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技术。二是新产业,比如数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三是新业态,比如以个性化、定制化、体量化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新服务模式等。四是新领域,比如新能源、新材料、健康医学、生命科学等。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谋划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但也要避免陷入一些认识误区。

湖北科技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鄢文军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因地制宜,对于传统产业,不是要抛弃,而是要改造升级。

武汉科技大学余淑均教授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但并不是说喜新厌旧,摒弃传统产业,应当看到,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徐一旻结合科研工作的实际谈了体会。

既乘势而上,又实事求是

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已经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这股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的形成,与一个重要因素紧密相关,那就是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既乘势而上,又实事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有“门槛”的,要靠实力说话。不能把“新质生产力”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怎样结合湖北实际,发挥好湖北的区位优势、科教优势、成本优势、转型优势,引导科技、资本、人才、数据等要素向湖北聚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钱雪松认为,以激发生产要素活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要发力点。通过激发资本要素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通过加速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全面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激活科技和人才要素双引擎,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跃升。

“湖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三个着力点:一是技术,颠覆性的、原始性的技术创新,应当注重融合创新;二是抓好产业体系创新型重构;三是推动市场有效连接。”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魏龙认为。

余淑均教授建议,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抓牢创新这个“牛鼻子”,完善湖北区域创新布局;把推动产业升级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压舱石;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下好深化改革开放这个先手棋。

与会人员认为,应当立足湖北实际,让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北高质量发展,既成为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又在方向明、路径准、举措实中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打造新引擎,推动新发展

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农业大省……湖北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有基础、有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张联盟认为,湖北拥有新型研发机构、省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创新企业等优势突出的资源,这些都是湖北加快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湖北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正加快建设,这将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向生产线,“尖刀”技术攻关工程正加速实施,一批颠覆性、前沿性、战略性技术正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开枝散叶、夯基垒石。

湖北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个重要经济区和科技创新高地的几何中心,科技创新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与会专家表示,湖北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成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一极,形成东、西、南、北、中均衡布局、互促共进的科技创新战略格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积厚成势,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强劲动力。

省政府研究室有关负责同志谈到“四个转变”。加快实现从01的质变,把湖北建设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源地;加快实现从0N的裂变,把湖北建设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集聚地;加快实现从小N到大N的量变,把湖北建设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企业成长活跃高地;加快实现从负N到正N的转向,把湖北建设成为新质生产力各类人才汇聚之地。

来自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经信厅、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企业的与会人员认为,我省发展态势良好,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乘风破浪,努力培育、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锚定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新动能新优势。

省社科联一级巡视员张明新表示,此次恳谈会的深入交流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北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省社科联将进一步团结和凝聚全省社科力量,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智慧和力量。

专家发言摘要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邹薇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

围绕“新质”之“物质”,夯实现代化建设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湖北作为工业大省、经济大省,要抓住机遇夯实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

围绕“新质”之“素质”,强化现代化强省建设新的人才支撑。用足“人口”优势,发挥我省基础教育资源优势;发挥“人力”优势,利用好本地高校培育的大量高技能人力资源;汇聚“人才”优势,着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未来产业的拔尖人才;弘扬“人文”优势,做足“唯楚有才”大文章。

围绕“新质”之“品质”,打造现代化制造强省新的品牌矩阵。打造区域性公用品牌,培育公用品牌产品矩阵,培育湖北制造业品牌“尖子生”,提升“湖北造”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围绕“新质”之“质量”,打造高质量产业协同的新赛道新效能。从“新域新质”同步优化的观念来看,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全省进行产业链布局,打造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四梁八柱,湖北要密切对接国家所需,发挥产业优势,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许传华 湖北经济学院党委常委、教授

作为经济的源头活水,金融要高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壮大。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需要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建立一个更加稳定、更加高效、更加开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能构筑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有利于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最终助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再平衡。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作为经济大省,湖北始终致力于改善企业融资结构,推进企业融资来源多元化,积极支持科创金融发展,有针对性地提供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助力绿色债券发行。要进一步支持武汉等地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升级,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助力湖北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

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必须提升科技金融服务高技术产业的效能。围绕科技金融生态环境优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融资产品创新、风险监控等方面展开政策探索。立足湖北现代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探索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激发生产要素活力

钱雪松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激发资本要素活力。资本要素的有效配置运用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推动力。要通过资本要素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加速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因其显著的乘数效应和创新引擎作用,逐渐被认定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生产要素。湖北通过积极推进数据流动交易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据资源-数据产品-数据价值”三级联动开发模式,推动数据驱动型创新,倍增科技创新效能,为孕育新型产业、新兴模式、新动力奠定基础,加快促进湖北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激活科技与人才要素双引擎。科技和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双引擎。要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不断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能。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

余淑均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把握新质生产力高科技特征。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湖北科教资源富集,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大,可以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湖北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

把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特征。质优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质优”首先体现为站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前沿上,发挥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可以推动“湖北制造”走高端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之路,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质优”还体现在绿色发展上。可以发挥生态大省优势,强化生态承载功能,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率先在中部地区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新路子。

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先立后破”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把握好“立与破”的关系,立足湖北实际,一手推进传统产业加速转型,一手加速壮大新兴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抓手”

魏龙 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省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

抓好技术的融合创新。湖北科技实力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技资源丰富,但还需要推动科技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一方面,要努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引进优质科技资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掘、整合前沿科技力量,扩展湖北在国内和国际科技资源整合中的引领能力。

抓好产业体系创新性重构。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面临深度转型的区域竞争压力和创新机遇。应提前谋划未来万亿产业的主攻方向,特别是重点布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以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赋能产业跃升。

抓好国际国内市场的有效连接。湖北深居内陆,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就是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通道和空间。如何克服地缘政治阻隔和贸易、科技交流限制,对湖北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至为关键。现阶段,要以内循环促进外循环,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不断提高湖北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重要节点地位,不断加强湖北在国际市场上的要素、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双向循环。

抓住机遇推动产业创新

鄢文军 湖北科技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教授

新质生产力首先是从产业的角度提出的,目的是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现形式,要抓住机遇推动产业创新。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在新领域新赛道上抢占先机,就必须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机遇,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各地要明确自己的优势产业和发展重点,对传统优势产业实施品质提升工程,用新技术、新动能来改造提升,同时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塑造新优势。

把优势文章做足

程时雄 湖北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必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湖北要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更好支撑和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湖北具有较好的科创实力和产业基础,这为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科创实力上,湖北的科技创新体系既有高度又有厚度,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湖北作为科教大省,智力资本丰厚,拥有众多知名高校和院士人才,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上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产业基础上,制造业基础较好,推进新型工业化潜力大。湖北传统优势产业在改造升级过程中,能够产出新质成果,这是湖北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到光芯屏端网,再到汽车制造,湖北在全国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张露 伟德BETVLCTOR1946始于英国教授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于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的前提是盘活村庄。湖北通过构建农村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指导多个试点县(市、区)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现阶段需要通过开放并盘活村庄,合理引导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融合发展的重心是县域经济。湖北通过实施强县工程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特色农业产业作为重要抓手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在路径选择上,要做大做强县城,帮助农民融入城镇并缓解人地关系,既形成县城的聚集经济效应,又盘活农村土地与村落资源。在产业选择上,要在城市产业升级的同时,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城乡接合地带与县域产业园区转移,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的途径是分工深化。打开城门与开放村庄为工农城乡融合提供重要条件,县域经济发展为工农城乡融合提供支撑,社会分工深化则是城乡融合的主要途径。市场化的社会分工,能够有效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促使城市和农村在分工合作中形成共生共赢的关系。


发言摘要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姝满 通讯员 文嵘 伍静